杨应崧教授在江苏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务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由于时间限制,以及今天参会同志来自不同的岗位,有今年将参加评估的学校,有明年待评的,还有已经评估过的学校。所以,我昨天又临时改了一下,我自己看看变成一个大杂烩了,原先拟定好的发言稿和电子演示文稿也就用不起来了。我不知道是不是符合大家的要求,另外,可能都谈不深入,刚才杨院长说,让我放开讲,我想这是我最希望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天参会同志的广泛性使得我们这个会更加具有意义,正如刚才刘司长讲的,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这几年我负责这个评估委员会,实际上不是什么官,但是,自己感到很有压力,所以文章都不大敢写。高职高专评估,教育部委托各个省搞,这是因为高职高专院校数量相对比较多,另外,确实既然是省里批,那就由省里管,同时也应该把评估交给省里去搞,这样就能职权吻合。两三年以来,各个省的评估工作已经显示出差距了,江苏省是搞得比较好的,刚才刘司长已经做了充分的肯定,我就不多讲了。我感到各个省这样一种情况对我们促进全国高职高专办学水平及评估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我想就会不断提高高职高专评估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今天想在这里汇报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介绍一下去年教育部领导、评估中心组织实施的对山东、湖南六个省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进行抽查的情况。近期评估中心就要到江苏省抽查评估工作,有评估过的院校可能也很想了解一下,抽查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抽查的背景情况,我再简要介绍一下。去年抽查下来的六个省的一些情况,可能对我们各个院校的评建工作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评建互动,重在建设和发展的问题。
第三、就方案里面有些指标再做一点说明,再说一点我们原来的一些考虑。
一、我先介绍一下抽查的方案。抽查的方案我们也搞了一个课题组,研制了方案,一共是两个,包括抽查方案和抽查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比较具体一点。简单说一下我们的这个方案。
1.抽查目的
(1)了解情况
(2)总结经验
(3)发现问题
(4)为整个高职高专的评估营造一种好的氛围,有一种公正、公开、公平的社会氛围。
2.抽查对象
对象是省厅组织的水平评估工作,再说的直一点就是抽查省厅的工作,所以不是对院校搞二次评估。
3.抽查的重点
(1)评估的指导思想
(2)评估方案的确定
(3)评估工作的组织
(4)评估的过程管理
(5)评估结论形成的科学性、公正性
(6)评估的实际效果
4.抽查的方法
抽查的方法主要是在省里,一般我们到省厅以后要花一到两天的时间在省厅座谈、访谈、看材料,同时,再确定抽样检查的学校,到学校里面再去看一下,主要是以座谈的形式,也就是看一下样品。到省厅检查是看一看你的体制健不健全,到学校就是进一步看一下,在这个体制下的教育成果到底有多大,有没有问题,问题在哪里?总结经验,改进评估。
5.六省抽查的情况,抽查的好处、意义、重要性。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讲一下这次抽查中发现的问题:
(1)对评估的目的、意义,认识上存在差异。有的省把评估简单地作为一种调节手段,但是怎么来用这个手段必须非常慎重。
(2)有的省对自评环节重视不够。
(3)组织不够落实,制度不够完善,程序不够规范。
(4)评估专家组的组成结构和培训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5)有的专家在评估中对软件建设指标的内涵把握不准,标准设置过松。
(6)一些高职院校存在浮躁心态,自我评价过高。
二、评建互动,重在建设,促进发展
1.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对于学校建设来讲,在座的各位才是专家,应该抓住评估这样一个契机,来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我总结了几方面的意见。
(1) 要把评估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从没有评估到有评估,我认为是一种进步。评估是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一个重要的环节,不要无限拔高,是辅助执行力,不是整个教育的主体,不要被评估牵着鼻子走。就像我们每年要搞一次体检,通过体检,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然后可以生活得更加好,生活质量可以更加高,更加健康,是这个目的。我们活着不是为了每年的一次体检,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2) 评估的目的要搞清楚,当校长不能没有目的。评估的主要目的不是敲一个图章,不是为评估而评估。主要目的是发现与发展,是发现你的优势,发现你的弱点,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促进发展。质量保障系统是个系统,质量生存系统与质量监督系统有相似之处,但是有不同点,前者是侧重把事情做对,评价与监督系统,不仅是要看把事情做对,而且要发现是怎么做对的,有一个发现、创造与监督的作用。
(3) 坚持“二十字方针”。评估使人体会加深,全国跑在前面的学校,那些校长、书记考虑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江苏是高职高专的高原,但高原上还会有山峰,高原的特点不是简单体现在规章制度完善上,体现在有无质量标准,当然如果连规章制度都不健全,那是处于谷底的学校,峰主要体现在软的方面。院校领导要体现三个气:大气、志气和骨气,以前叫豪气、志气和骨气。不要仅仅考虑细致末节,比材料盒数的多少,要树立先进的理念,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正确的战略,要学会先进的管理,体现大师的风范。
2.抓好“五项建设”
(1)抓好队伍建设,强调的是不要光看,师资队伍建设当然很重要,但是往往忽略干部队伍建设,现在有些学校是外行领导内行,评估中我们很关注这个。教学副校长或教务处长一般没有问题,但是往下到系里就弱了,教学秘书就有不懂教育,不懂教学的。有的学校管师资队伍的人,学历很低,对高校不了解,对如何培养合格的高校师资不清楚,这样的人权力倒很大,管着人员调配、分配机制和队伍建设。学校差别在那里,办的好的学校,干部队伍是相当棒的!
(2)环境和机制建设
社会环境很重要,这是一个外在的东西,必须做好。另外一个是机制的问题,这是内在的问题,是自身建设的问题。有些学校,说出来的都很冠冕堂皇,“社会环境也很好,机制也比较强比较有力,”这个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到学校去之后,他却拿不出来实际的东西;另外一些学校做得也还可以,可叫他说又说不出来,没有思路。这些现象我们都应该杜绝,不该发生在我们学校身上。
(3)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评估江苏特别重视,做得特别好。我认为专业建设对于我们高职高专来说确实是最重要的一项基础建设,要特别重视。专业建设抓住了,实际上是跟社会的接口问题,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课程的建设问题、出口跟社会的衔接问题,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都比较落实了。所以有的学校在评估过程中是一个个专业在搞。这个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尽管并不是很完整,但是我认为就是这样的。起点低嘛,就从低处做起,起点低的你先要规范。起点高的我们对你有更高的要求,但是你要往上走啊!改革、建设、发展,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放松。
去年我在上海评估几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给自己专业建设还打了A。结果我问他,你学校专业建设的计划、规划呢?他拿不出来。连专业建设的规划都没有,怎么在建设自己的专业?学校有规划,系里有计划,专业就是要有具体的计划,所以专业计划非常重要。而且我们还要看成果,有的学校两万人,四十多个专业,规模不小,结果国家级的一个没有,省里的优秀专业勉强弄了两个,他也给自己打了个A,我觉得这个A水分太大。有的学校上万人的规模,课程要开几百门,国家级的精品课程一门没有,自己给自己打个A,这个A是怎么打出来的?从宏观来讲,我们要鼓励学校扎扎实实搞课程建设,扎扎实实搞专业建设,扎扎实实去积累,自己积累了,学校不就上去了吗?而且这是很实在的上,不是虚的上去。
(3)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不是简单的建设。有多少平米的楼,有多大的校园面积?这个也是要的,但是重要的是软件建设,更重要的是围绕软件建硬件。因为去年到一个学校对我刺激太大,大家讲了半天我突然感到有问题,我找了他的设备处长,我说你们怎么做设备保障工作的?他说,我们系里提过来的设备采购单,到我们这里那就是要一定给他满足,没有钱我们去借钱。怎么能这样呢?但是他认为这是“三个代表”。我对他说,如果系里提出一个单子,要采购五十台计算机,你看都不用看,打回去。应该围绕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来,你把专业建设一个规划和计划拿出来,围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五十台用在何处,如何管理,使用寿命多少,利用率如何,寿命到了有何更新方案,都要搞清楚。所以这个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花钱方式上,不同的学校完全可以拉开水平,有的学校花钱花的明明白白,有的学校花钱乱花,对着指标花钱。这样的建设肯定不行,这样的校长没有大气,没有一种办学的理念在支撑,怎么能够建设好一个学校。
(4)文化建设
我一直讲的是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文化,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文化是我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我们搞评估,确实要重视这个亚文化的建设,这是现代的一种质量意识,包括“三个全”、“两个优先”、“质量是生命”等。我觉得学校水平差距在哪里?有的学校刚升格上来,首先抓一二三规范,到了一定程度这个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差别主要在文化上,你这个学校文化是什么,在考虑什么?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另一个是形象,你们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搞得很好的,请南大搞的方案,他们总结提炼得都很到位,把黄炎培先生也请出来,接下来就是伦理道德,下一个层面是核心价值观。当然这些方面说好说,但是做是比较难做的,但是恰恰区别就是在“做”这些地方。
5.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要遵循六个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我认为现在不是这个原则对否的问题,是对就业为导向理解得不够,体现得不够,落实得不够。高职教育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的,国内外搞的好的院校都十分重视就业导向。
(2)质量是生命的原则。
(3)“三个全”的原则。
(4)“两个优先”的原则。
(5)资源循环原则。
(6)持续改进原则。
必须遵循这些原则来搞,基本规律我们要有,四个系统我认为是最少的了,不能缺少。每个学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历史、环境来建设自己的有效的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这是你的本事,否则搞成千校一面,这个结果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如果是这样,高职教育又停顿了。现在有些现象很讨厌,社会上有什么热点,那套来了,大文章、大书就出来,好像我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如果是这样,我们中国早跑到世界前面了。恰恰是我们缺这个,很好地研究,去发现,去创造。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比,这点更重要,要做的是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高职教育跟本科教育的区别就在这里,要做到我们高职教育有自己的特色,要扎扎实实去研究一些问题,怎么来解决实际问题,怎么来探索,这是特别需要的。我们更应该学习美国泰勒先生那样的发散性思维,学习一些思想方法,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不管是专业还是学校本身都不应该拿一个标准或者一个模式去对照,那样是不对的。还有就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到底是要评估一年呢?还是把这几年来的都拿出来看看,作假问题,被评学校和专家都有责任。我认为重点应该看一年,看零六年的,这是现在的状态,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给建议。看前面几年只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如果零四年倒挺完善,零五年退步了,零六年更差了,那就是倒退了,分肯定打不高,毕竟不能倒退了。反过来,如果零四年缺四项,零五年缺三项,零六年只缺一项了,那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把几年的材料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学校肯定作假。现在还有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有些问题提出了,不执行的,但是执行力是更重要的,要看执行力。看三年,就可以看出学校解决问题的情况,看出学校的执行力;看三年就是看全面,就能发现趋势,尽管状态是现在的。
现在的问题是提了做不到,不行,规范是前提。提了做不到,等于是自己给自己设陷阱。提十八个做不到的,还不如提十个做得到的。过两年提十二个,再提十四个了,要的就是诚信,要做就要做到位,提二十个可能问题更多,更容易找到毛病,提十个可能做得更好。
三、指标问题
⑴ 专任教师要有50%的人周学时≤12,是按学期还是按学年统计?一般都按学年统计。
⑵ 在计算学生人数时,中职(专)学生算不算?五年制学生怎么算?在有中职(专)的学校里,兼有中职(专)课的老师怎么计算人数?资产、老师、学生都一个算法,有一个算一个,当然是全日制的。省里如有特殊规定也可以。
(3)教学基础设施是按指标要求还是按2号文要求?尽量依据2号文,水平评估用指标体系要求,但2号文指标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号文指标是合格要求,达不到亮黄牌的不能得优,吃红牌的不能合格。
(4)非纸质图书能否折算为图书量?可以折算,而且我们有折算的办法。
(5)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是算A级还是B级?四六级算不算?A、B级都可以算,四六级更可以算了。省里可以定其他考核英语水平的方法。
(6)教学设备利用率怎么算?教学设备利用率我们作为定性指标,专业剖析时,也可作定量算。
(7)主体专业、新建专业怎么理解?主体专业就是这个学校比较强的专业,新建专业是比较弱的专业,不一定讲年限,但是新建专业必须要有一届学生,需要有一个循环。
(8)师生比1:16有没有下限?当然有下限,下限就是设置标准。
(9)有一些学校已经向综合性发展了,评估时怎么定位?那就按照教育部批的时候是什么性质来评估。
(10)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名称以及划分,目前还没有公认的高职体系课程的划分的说法,我们就沿用老三段的说法,等以后有公认的代表高职的课程体系时候再说。
(11)教师的问题,下面再讲。
(12)符合要求的指导教师怎么理解?实验室的指导教师的标准是怎么理解的?这些以前是有标准、有说法的,没有制定的学校,要统一制定的。
(13)分科类的藏书量怎么统计?全国、各个省也有图工委,他们有评价体系。所以就请图书馆馆长把问题搞清楚。
(14)生师比中教师数的计算,这里我们将专任教师加双肩挑的老师加上返聘人员再加上兼职人员来算。双肩挑教师有一个算一个,但是要有教师资格证,并且是在上课的;全职聘用人员也是有一个算一个;兼任教师要折算,一学期120、一学年240。
(15)双师类教师,第一是分母,第二是分子的问题;基数是所有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的任课老师。从企业等调入人员,本身有中级职称但无教师资格证,只要有一年的教学经历,包括在别的学校任教也算。分母如何调整由省里定。
(16)材料的问题,以当年为准,但是前面的看发展,省里调整一定要有文字的东西,要立此存照,以备抽查时说明。